close

多年的顧問經驗,在數不清的諮詢案例裡,在各種錯綜複雜的人、事、時、地、物糾纏過程,這裡必須負責又直接地先下一個結論,就是絕大多數人在職場上的遭遇的疑難雜症,最後的源頭都是自己,換句話說,對多數人而言,職場上最大的敵人或問題就是你自己。

 

這裡不多佔篇幅去深入說明為什麼自己會是職場上最大的敵人,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會有所疑問,那麼在你提問的同時就已經獲得答案了,我們直接把焦點放在怎麼協助 各位去戰勝這個古往今來最棘手也最難征服的敵人。但在我們開始進入主題討論前,還是不得不略提一下這個任務之所以會如此艱鉅,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因 為全世界只有你最清楚如何讓自己接受倦怠與妥協,而倦怠與妥協往往就是放棄的前奏,第二是對你而言,自己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無需花費唇舌去說服或致歉的人, 因此許多理性與現實的對話過程不會在你自己身上發生,最後是你的行為係建置在你的價值觀之上,而你的價值觀一向就支配著你的行為,因此它對你的行為向來是 深信不疑。

 

這裡要假設以上三種原因你已經具備克服的能力和決心,因為以下要討論的主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如何透過確立三大自我認知發展方向和逃脫三大自我管理黑洞去戰勝自己,讓自己有效而準確地執行職場運動。

 

 

自我認知向來是個人最難克服的心魔,因為它們總會隨個人當下的情緒感受或價值觀的偏愛好惡而游移,無法基於職涯發展的本質而一以貫之,但在職場上,你對自己的認知往往會影響到週遭環境對你的認知,而週遭環境對你的認知往往會影響職場提供給你的條件或態度。

 

就 像是許多人在內心都有著成為大人物的遠大志向,希望爭取在更高的位階上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但是形於外的行為卻往往只有小人物的自我認知,吝於承擔主 管的擔當與付出主管的心力,寧可專注在對自我績效的獨善其身,卻吝於主動協助同儕提升績效,尤其疑慮同儕績效的提升反而可能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殊不知主 管與下屬的最大差異就是在於團隊績效和個人績效的達成,一個只能顧及個人績效的職場工作者,不論個人績效再是如何卓越,都不見得能勝任主管的任務;反之, 一個職場工作者儘管個人績效不見得是頂尖卓越的,但是他卻能在實務上協助同儕提升績效,並以實際作為證明自己已具備擔任主管的雛型,就算當下沒名沒份,卻 仍然展現出相對的影響力和責任感,這種職場價值是難以隱藏掩飾的

 

因 此第一個要確立的自我認知是自我價值的發展方向。職涯發展並非是一味地追求職位或管理權責,每個人的特質與專長不同,因此適合的職場發展方向也各有所異, 但是向上提升的方向卻不會因為發展路徑的不同而相左,不論朝管理、專業或財富累積的方向發展,職場工作者最重要的自我價值便是促成職場各項人事時地物向上 提升。

 

乍 聽之下,這似乎是挺八股、封建的制式教條宣導,在現代職場明顯地格格不入,不過這種自我價值的認知卻是少數中、外職場文化一致相符的職場價值,對歐美職場 的邏輯來說,主管的職責是促成團隊的績效發展,而促成績效發展的工具包括管理、訓練、輔導、激勵和團隊榮譽等,在沒有互信的共事基礎下,這些工具幾乎沒有 任何一項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你與團隊間互信的共事基礎薄弱,你的團隊並不會真正接受你對它們的訓練、輔導與激勵,在這種背景下,就更談不 上團隊榮譽了,即使制度賦予了你相關的管理權責,那也只是個跛腳的工具,唯有團隊相信你的存在是為了協助他們向上提升,而團隊成員也將這個價值認知為你們 的共事基礎,這時候你的訓練、輔導和激勵才會具備正當性,才能突破防禦的心防,至於接下來的團隊榮譽和管理才能發揮效能。

 

在 以儒家思想傳承為主的東方職場文化裡,對主管如兄如父的的倫理觀是職場秩序和職場運作的基本價值,這裡的如兄如父當然不是指父兄的權威和嚴厲,而是職場工 作者對這類型的角色扮演者,多半懷著孺慕之情和依賴之心,不論你是不是團隊在制度上的管理者,一但這樣的角色建立,你都能有效地贏得團隊對你的向心力,而 其中最為核心的價值就是如父兄對子弟的望子成龍,也就是這裡所提的向上提升。

 

因 此,向上提升是職場工作者最重要的自我認知,而且提升的對象並非是你個人而已,重要的是組織和團隊成員的向上提升,只有當你的存在價值已經超越自己進而影 響到團隊的其他成員時,你才具備在團隊中更上一層樓的基礎;不僅如此,從初階主管的立場來看,你要能提升你的團隊,從中階主管來看,你要能提升相關合作部 門,從高階主管來看,你要能提升整個企業,從企業經營者來看,你要能提升產業,從產業鏈結來看,你要能提升市場,向上提升的範圍與能力所及,也同時影響你 在職涯發展的寬度與深度。

 

另 一個要確立的自我認知便是職涯進化的發展方向。關於職涯的進化,這裡舉一個我們最常在職場聽到的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換個位置就換了腦袋」,這裡的腦袋 指的是態度和思考邏輯;沒錯,儘管這是句揶揄、諷刺之詞,但卻是職場進化的必要過程,在職場上如果你換了位置腦袋卻不跟著換,那不單單是對你的責任失職, 也是對你的團隊失職。

 

在 職場上,能力和績效的絕對卓越並不是絕對的優勢,在每一個階層和功能角色上,都需要有能力和績效卓越的職場工作者做為團隊的拼圖核心或產能基礎,並非所有 能力和績效卓越的職場工作者都有向上拔擢的必要,因為他們留在原來的位置可能是團隊更重要的價值所在,那麼什麼樣的職場工作者才是組織中不得不拔擢任用的 將才之選呢?

 

多 數時候,當你的腦袋已經進化到下一階段的境界時,職場就必須對你在職位上的去留有所打算了,換句話說,就是當你看待職場或業務的角度已經和你的主管差不多 時,你就已經不再適合原來的職位了。為什麼呢?首先,從主管的角度來看,職場的各項人事時地物都是他的棋子,對奕時你總會在需要的時候犧牲某些棋子以換取 必要的地盤,某些時候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失著讓棋子們白白犧牲,過去這其中的門道只有主管或更上階層的管理者看得出來,如果身為棋子之一的你也能一樣通透 時,管理者在每次落子前便會有所忌憚,甚至要提防團隊可能因你而起的負面思考;換個角度來看,棋子的價值在於棋士的帷幄運籌,當職場又有一個棋子進化成棋 士後,代表又有更多棋子的價值可以被發揮出來,這時候讓你安於現狀反而是職場的損失。

 

不 過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任何職場工作者的進化都必須是腦袋、能力和績效一起進化的,任何單一或兩者的突出表現都只是個別的顯著特徵,那個還留著缺陷的環 節,隨時有可能造成關鍵的崩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許多職場工作者,儘管能力和績效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卻一直無法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或者說,許多原 本能力和績效都表現得不錯的職場工作者,在他更上一層樓時卻往往不如預期,團隊不但損失了一個優異的績效貢獻者,還多了一個麻煩製造者。

 

這 裡將職場進化的發展方向列為重要的自我認知之一,不是在鼓勵大家努力的加速自己的職場進化,進化是一連串必須經歷的過程,它們取決於你對職場各項人事時地 物的觀點和可能創造的價值是否隨之升級,你可以努力地讓相關過程更有效率,但卻無法改變進化的順序和機制;最重要的是在你不斷提升能力和創造績效之餘,你 也要不時調整你的腦袋,隨時模擬你和相關人事時地物間相對關係的互動模式,如果你的能力和績效成長是被團隊認同的發展模式,

 

總結來說,在不同的職涯發展里程碑上,你都必須找到能相互對應的自我價值與職涯進化的認知差異,因為這些認知要能隨著不同的職涯階段成長,更要透過外在的職場運動去影響週遭環境對你的認知,當週遭環境對你的認知發生改變時,也是你的職涯發展邁向下一個里程碑的時候了。

 

 

接 下來要談的是職場工作者在自我發展時最容易產生的三大黑洞。怎麼說呢?在前面所提的各種認知都不是什麼新鮮的學問,多數職場工作者都能在一定時間的歷練和 經驗中歸納、領悟出一、二,但是自我發展的成敗與否從來都不是發生在職場工作者的認知,關鍵多半是在於為什麼這些認知無法被「正確」、「有效」地「落 實」。

 

這裡之所以連續用了三個引號將「正確」、「有效」地「落實」的三組關鍵字明顯地標示出來,就是因為它們分別是職場工作者自我發展管理的關鍵,這三個關鍵字對任何職場工作者的自我發展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偏偏這三組關鍵字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巨大深遂的黑洞,它們侵蝕我們的能量、消磨我們的心志、帶著我們在職涯的道路上輾轉反側的鬼打牆。

 

自我管理的黑洞是所有職場各項物質與能量的墳場,僅僅一個黑洞就足以讓你精疲力盡了,何況這些職場常見又難以避免的自我管理黑洞竟有三個之多,若再加上你個人獨有的偏好或毛病那就更別說了,唯有擺脫這些黑洞,你才能將能量適放在有用的地方。

 

第一個黑洞是是近來常被提及的顯學─舒適圈,因為舒適圈這個黑洞不但迎合人性的趨易避凶特質,更符合科學的風險控制原則,因此舒適圈黑洞在充滿變動、競爭的現代職場,已然成為職場的主流黑洞。

 

這個被污名化已久的舒適圈,到底做了哪些十惡不赦的壞事,讓大家動輒呼籲【遠離舒適圈】云云,彷彿舒適圈是現代人的心理癌症,一旦陷入於此便永世不得超生?

 

在 談舒適圈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另一個和主題看似沒啥關係的議題,就是人類幾萬年來的自然進化過程。最初在人類還過著茹毛飲血的漁獵生活時期,人類的活動方式 是長年隨著動物遷徙的路線而移動,當時的人類只有依附在動物群體中,才能有效取得食物;儘管相較於其他動物來說,人類的智慧以及對雙手的運用讓人類與其他 動物的互動間明顯地取得優勢,這卻不代表人類就因而無往不利。

 

首 先,就像是冰河時期或水、旱災等因素所造成氣候或環境的變遷,往往造成動物數量的大幅銳減,因而造成食物來源的不足;其次是當時的漁獵方式說穿了就是和那 些野生動物的生死搏鬥,打贏了就可以飽餐一頓,打輸了不但要挨幾頓餓,說不定還得賠上性命;另外就是相較於多數動物都是用四足在路上行走,僅以兩足直立而 行的人類,自然要耗費更多的精神和體力來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在諸多不利於人類的先、後天背景因素下,人類於是運用他們高其他動物一等的大腦去思考著如何 改變當時的生活模式。

 

當 時人類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發展還無法分辨哪些植物可食用或不可食用,尤其是植物生長週期還不在人類的經驗範圍內,人類的食物來源還是以動物為主,為了讓動物 的來源更穩定,甚至避免終年長途跋涉或冒險與動物作生死搏鬥,人類開始試著飼養較為溫馴且容易管理的動物,以做為穩定的食物來源,於是人類慢慢進入了畜牧 生活型態。

 

畜 牧生活的型態隨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大致又可分為圈養和游牧兩大類型態,前者發生在氣候與地理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提供足茲生存的水草,因 此人類可以在固定的地方飼養這些動物,無須隨季節而四處奔波;後者則是發生在所需的水草在氣候與地理條件相對不穩定的影響下,人類必須帶著這些被飼養的動 物四處找尋水草。

 

圈 養的畜牧方式提供了人類相對更穩定的生活模式,也讓人類有了多餘的時間去接觸動物獵食以外的其他事務,在人類文明還沒開始的當時,這些其他的事務主要還是 和「食」這個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脫離不了關係,減少了四處奔波的時間,就因此多了瞭解週遭環境的時間,人類開始熟悉那些在身邊週而復始的植物生長循環,慢慢 地他們發現多種植物的食用方法、生長所需以及栽種訣竅,接著人類就進入了農業社會。

 

這 一連串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生活方式一次比一次地更加安逸穩定,也因為如此,更多的文明生活也逐漸萌芽,不論是畜牧生活或農業生活,都讓人類的食物更為充 足或有所剩餘,這時候多餘的食物就成為可供交換或交易的籌碼,商業行為於是開始發生,因為有了商業行為,許多更複雜的行為或組織也因而萌芽,算數、記帳、 交通運輸、商品對價等技術陸續展開,部落族群必須組織自己的管理、生產或守衛部隊以確認自己的財產安全,交易發生糾纷、衝突時需要找更具公信力的長者耆老 做為仲裁,於是簡單的社會制度也漸具雛型,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人類的生活愈來愈穩定的情況下所發生。

 

因此,對舒適圈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也是追求進步的動力,每次當人類對進一步的舒適圈有所期待時,進化的過程也就於是展開。

 

另 一方面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舒適圈是一種標準的風險管理模型。所謂的風險,指的是任何事務所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就像股票會漲或會跌、天氣會出太陽還是下雨 等,當你無法確認那些不確定性時,這些不確定性就成了風險,對多數人來說,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選擇不作為;換句話說,不買股票就不用擔心會漲還是會跌,不出 門就不用擔心會出太陽還是會下雨;對於人類這種追求低風險的行為模式,你認為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

 

有的,許多時候,你可以選擇不買股票(或是其他任何投資),但是當週遭環境多數的資產或商品價格都在上漲時,這將會造成你的資產相對貶值,你對資產的不作為就是對資產的負面作為,因此你認為你可以選擇不作為嗎?

 

當然可以,如果這樣的資產貶值程度是你能掌握、也能承受的,你不見得有必要為了避免這個你既可掌握、又可承受的風險,而去承受另一個不可掌握的投資風險,你有可能因為捨不得犧牲這個可知的小損失,反而遭致無法預料又無法承受的大損失。

 

從這個角度來看,舒適圈有什麼不好呢?選擇犧牲少許的資產價值,卻可以換得無需提心吊膽的投資疑慮,維持輕鬆愉快的生活品質,這不就是人類追求的生活方式嗎?為什麼一定要不斷地追求成長、獲利呢?難道人生不能是單純的零合遊戲,一定要是永不止息的賽局理論嗎?

 

不管是人生或職場,零合遊戲可能都只是雪泥鴻爪的驚鴻一撇,因為它只是在不斷進行的賽局理論過程中,一個暫時停歇的靜止假象,任何零合結果的發生都是啟動下一個賽局的開始。

 

職 場的舒適圈也是如此。職場上任何舒適現狀的發生,都是下一波淘汰或邊緣化的開始,因為當你好不容易擊敗眾人,取得一席之地要稍事休息時,剛好也是那些被你 擊敗的人念茲在茲要捲土重來的時刻,待在舒適圈休息就是提供機會讓別人來超越你。之前我們用了許多篇幅說明全球化和科技化讓產業的發展循環不斷縮短,也因 而造成人才發展難以趕上產業的需求的現況,你認為職場工作者還有任何籌碼去奢求待在舒適圈嗎?

 

要 有效逃離舒適圈,最重要的觀念有兩個,第一個觀念是把舒適圈當方向,而不是目標,方向是永遠沒有盡頭的,目標卻只是你在職涯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第二個觀 念是現代職場並沒有舒適圈的存在空間,只有滿是不上即下的逃生圈,如果你不隨時努力的往上爬,就會被眾人的力量扯下水裡,而這個眾人的力量,就是舒適圈黑 洞的引力。

 

從 歷史的長河來看,人類進化的每個階段都彷彿是一接一個錯落不一的逗號或句號所架構而成,那是因為我們是以萬年、千年或百年為單位在觀察它們,如果我們選擇 用年、月、日,甚至是時、分、秒為單位來觀察人類的進化時,我們就會發現人類不論在哪個時期的生活細節裡,都是在為明天、下個鐘頭或下一分鐘的挑戰或威脅 而奮鬥。在過程中,人類從未自覺過現在是進入畜牧生活還是農業生活,也從未因為自己已經進化到某個里程碑而有所自滿,重要的是不斷地去尋找讓自己下一刻生 活得更好的方式,因此對每一個個人來說,每一刻的生活都是在追求邁入下一個期待中的舒適圈,因此它只能是方向。

 

問 題是,如果我們把舒適圈當作是努力的目標,那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最根本的問題是所有動物都有佔據領地的本能習慣,當你把屬於你的舒適圈當成你的領地時, 你就會不斷地在舒適圈周圍逐起高牆,不希望別人侵入你的領地,分食你的成果,當這個高牆愈高時,別人闖入的可能性自然就愈低,換句話說,你也同時會被這堵 高牆給圍困住,被這堵高牆限制住你的一舉一動,也把你多數的能量都浪費在高牆的建築上;但是當別人進不來你的舒適圈,只好想辦法跨過你的舒適圈去追求自己 的立錐之地,但在職場這個激烈競爭的環境裡,能站人的地方就那麼點大,在人挨著人的環境裡,唯一的立錐之地就是別人的肩膀,除非沒有能力踩上去,否則要立 足就必須踩著你的肩膀,這時候,你的舒適圈就成了別人救生圈了。

 

 

第 二個自我管理的黑洞是優先順序的黑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黑洞是黑洞中的黑洞,當我們前面在談舒適圈黑洞時,雖然大家的本性和理智都被它的花言巧語所 媚惑,但至少心中還會有點因循苟且的罪惡感,儘管你能找出成千上百種理由為自己迷戀舒適圈作辯護,但是終究有一個「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微弱呼聲在腦 海中低吟,但在優先順序的黑洞裡,它不但會把你的職場能量吸得一乾二淨,還吸得讓你執迷不悔、理直氣壯,你甚至找不到任何一個逃離這個黑洞的理由。

 

究竟優先順序的黑洞是怎樣三頭六臂的一隻怪物呢?優先順序的黑洞發生在我們對所謂「時間管理」或「工作管理」時的結構性錯誤,因為這個結構性錯誤,讓我們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能量、專業都虛擲在最沒有效益的地方。

 

過 去我們談到「時間管理」這個議題時,最重要的概念是執行的貫徹、瑣碎時間的利用和時間的效益評估這三大方向,但是問題是,如果一開始這個時間管理的本質就 弄錯方向,執行的愈透徹反而對愈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是把瑣碎時間拿來當時間管理的主題,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一個人如果連瑣碎時間都亦須填滿工作或成長、學 習等事務,就像建在河面上的橋樑沒有預留空隙一樣,一旦高溫曝曬或地震搖晃後,就等著彎曲變形,甚至橋毀人亡;至於時間效益更是時間管理最大的謬誤,不管 是一分鐘當三分鐘用、發揮每一分鐘的最大價值或是不要浪費時間等云云,都是對時間最大的誤解,時間本身沒有價值,是在任何時間點作的任何事才讓時間產生價 值,在你珍惜寶貴的時間,並將它當作至高無上的有限資源時,卻忽略了真正讓時間產生價值的源頭。

 

過 去我們談到「工作管理」這個議題時,最重要的概念是價值、效率、輕重緩急和工作習慣所構成排列組合的優先順序,於是最後往往將各種工作項目據以區別成重要 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和不重要又不緊急這四大類,再從這四大類的優先順序作成工作管理的依據;經由這樣的邏輯所完成的工作管理,往往就是職場最 大的災難;因為多數人會將重要且緊急的事物列為第一優先順位,將多數的資源都投入在處理這類型的工作項目中,第二順位雖然多數人在表面上會選擇重要不緊急 的工作項目,但在時間壓力及根本惰性的驅動下,說一套作一套地把緊急不重要的的工作項目列在第二順位,在不重要又不緊急這個項目基本上可有可無的前提下, 多數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項目實務上是被安排在最後的優先順序。

 

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工作管理和時間管理結合起來,看看會發生怎樣的災難!

 

首 先,因為優先順序的排列,多數人會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時間分配給重要又緊急的項目,百分之二十不到的時間分配給重要但不緊急的項目,其他剩餘的時間則分 配給不重要但緊急的項目,其他的甚於時間則分配給不重要又不緊急的項目,因為每個行業或每種職務的工作項目不一,優先順序也各自相異,因此這裡不以職場上 的實際工作項目來對不同順位的優先順序說明,不過為了讓各位更精確的了解這樣的管理方式到底會造成災難,以下這裡用健康管理這個對大多數人都能適用、理解 的案例來解說。

 

以下列舉若干在正常狀況下我們在做健康管理時經常發生的項目來做排序,各位不用鑽牛角間地去放大少數特例,就假設這些項目都是百分之七、八十機率的常態下所發生的事項便可:

1、手術開刀

2、健康檢查

3、準時服藥

4、均衡飲食

5、補充營養品

6、定期運動

7、預後復健

8、排便排尿

9、一般感冒就診

10、減重抽脂

 

上述的項目中,我們依據重要與緊急的程度來做分類排序,約略可獲致以下的結果:

 

第一順位(重要且緊急):手術開刀、準時服藥、預後復健、排便排尿(特殊狀況病患)

 

第二順位(重要不緊急):健康檢查、均衡飲食、定期運動

 

第三順位(緊急不重要):排便排尿、一般感冒就診

 

第四順位(不重要不緊急):補充營養品、減重抽脂

 

 

從 以上的優先順序安排我們可以看到,多數人在面對第一順位的項目時,多半是不得不投入最多時間精力在上面的,因為碰到這些狀況時你沒有選擇,你不先把它們處 理掉,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性命之憂;面對第二順位的項目時,多半是積極正面的樂觀期許,但在第一和第三順位的「緊急」項目排擠下,這個「重要但不緊急」的 項目多半就淪為「盡量做」的下場,反正今天沒做到可以明天做,這次沒做好可以下次做,因為定期運動或均衡飲食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落個一次、兩次的進度 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以後再補回來就好了;面對第三順位的項目時,感覺上雖然是已經排在後面的優先順序,但是卻不得不以第一順位的十萬火急來看待它;至於 第四順位的項目儘管沒什麼需要在此多費唇舌,但是大家應該知道這個順位的項目反而是當下健康管理的顯學。

 

這 樣的排序有什麼不好呢?首先,看看我們花最多時間和精力在處理的項目是什麼,開刀、吃藥、看醫生等這些因為過去沒有照顧好自己,導致身體出狀況後不得不緊 急處理的事,這類型的項目多半是在做危機處理或善後工作,在職場上最常見的就是客訴處理、績效改進或檢討計畫、人事糾紛排解等,這些工作項目都是無法提升 自己未來價值,做得好頂多是在亡羊補牢而已,所謂的優先順序黑洞,就是指職場工作者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被這類型沒有效率、價值的事向給吸得精疲力竭,卻 總還是振振有詞地認為自己為工作宵旰勤勞、衣衫漸寬還終不悔呢。

 

而 最容易被我們犧牲或忽略的第二順位,往往也是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或影響的元兇,不管是飲食、運動或睡眠等因素,都是造成日後重大疾病的來源,但卻因為這些 都是最好討價還價、因循苟且的項目,儘管說起來很都是道貌岸然地重要,真正事到臨頭時還是不免成為犧牲品,於是原本重要不緊急的事,就在一天拖過一天的駝 鳥心態下,慢慢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重要又緊急的事,在職場上最常見的就是能力發展、流程改造或客戶服務等,這些項目都是最具未來價值,但卻往往被我們「理 智」地忽略了。

 

至 於第三或第四順位的部分這裡一併當做是同一類型來討論,原本這裡不需要對它們花上隻字片語的,但在實務上它卻愈來愈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所以還是多少提醒大 家一下,以免大家不小心陷入卻不自知。我們可以理解像之所以需要補充營養品或是塑身抽脂,都是因為不良的飲食或運動習慣等所致,因此做這些項目同樣也是在 做亡羊補牢的準備,不過卻有愈來愈多的人把這類亡羊補牢之道反客為主當做健康管理的正道,試著用這些方法來取代良好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或合理化對它 們的忽略;就像在職場上,許多人不致力在提升自己的核心職能,滿足職場對自己職位的產能期待,反而希望透過不同的技能或附加價值去彌補應有核心職能的不 足,這裡雖然不否定,而且鼓勵職場工作者去發展其他技能或創造附加價值,就像服用營養補給品或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塑身都可以增益一個人的健康或增加自信, 但是別忘了這些額外的技能或價值必須建立在你的核心競爭力之上,他們才具有真正的職場價值。

 

因 此,這裡我們要重新建立大家正確的時間和工作管理觀念,將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項目列為你在職場的第一優先順位,把你最有效率的黃金時間優先安排這類的工作 項目,並且配置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分配比例,只要能把多數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處理好,你將發現那些重要又緊急會快速的減少,這代表你的工作品質和客 戶滿意度提高,你也因而能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在更又創造性和價值性的工作項目上。

 

但 是手上有哪麼多重要又緊急的事又該如何處理呢?這些可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呀,突然把時間分配給一大半給重要不緊急的事怎麼夠用呢?這時候就要動用到前面所 說的善用瑣碎時間了,既然是重要又緊急的事,同時又攸關人命,相信你一定有足夠的潛力用瑣碎的時間來解決它們,更何況所謂的瑣碎時間,還是將近佔你一半的 工作時間;在過去的輔導諮詢經驗中,多數人在略做說明後都能理解改變優先順序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但是慣性經驗和舒適圈黑洞這時候卻往往會跳出來作祟,總想 著把眼前那些重要又緊急的事處理到一個段落後,在重新整理自己的職涯方向,從重要不緊急的事出發,如果你是這麼想,那就永遠脫離不了這個泥沼,因為重要不 緊急的事沒做好,重要又緊急的事就永遠不會有告一段落的一天,你也不會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告訴自己就從現在開始,雖然你將無可避免地經歷一些過度期與陣痛期,一旦撐過了這段時間,你必然會脫胎換骨地煥然一新,這無疑值得你咬著牙去承受一下過程的辛苦。

 

最後一個自我管理的黑洞是既得利益的黑洞。這個黑洞的本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裡就不贅述,唯一要特別強調的是職場是個充滿利益交換的環境,任何利益的價值都是在於透過互通有無去換取更大的利益,一旦這些既得利益失去交易的價值,那麼這個利益就不再是利益,而是負擔了。

 

為 什麼既得利益會成為負擔呢?這關係到你對利益的認知是什麼,如果你認為所獲得的利益是在自己一系列職場運動後所獲得的戰利品或報償,當你獲得利益時,你會 將這些利益當做是自己的封地財產,為了保護自己的封地財產,你必然要付出相當的精力和資源去保護它們,尤其當這些利益是從別人手中搶來,或是這些利益可能 成為阻擋別人的障礙時,你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愈大;如果你認為所獲得的利益是自己在職場發展的墊腳石,你會希望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或融入你所獲得的利益,當 愈多人參與或融入屬於你的利益時,這些利益會為你帶來更多的資源,擴大這塊墊腳石的基礎和提升你的高度,這時候你眼前看到的不會再是墊在腳下的這些既得利 益,那些參與或融入你利益的人,為了確保這份天外飛來的利益,他殺會努力的幫你維護這份利益,讓你更無後顧之憂的向下一個目標邁進。

 

這樣的實務案例本就不勝枚舉,其間原由大家更是知之甚詳,但就是敵不過自己潛意識裡對既得利益的迷思,讓自己成為既得利益的奴隸,陷入一連串負面循環的黑洞裡。

arrow
arrow

    zzzmmm的後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