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職場前輩退休後沒幾年,就是他剛開始西藏之旅的頭幾年,突然便不怎麼跟我們分享登山的心路歷程了,雖然每回聚會還是會與我們分享不同的風土民情,但是他那獨有的心路歷程和人生、職場的智慧卻一夕塵封了,雖然他還是一如以往地談笑風生,卻總是不免讓後生晚輩們若有所失。

 

有回我終於忍不住問他,怎麼爬了高度更高、難度更難的山以後,反而不再分享那些心路歷程了呢?職場前輩沒有直接回應答案,反而另外問了我一個問題:「雖然你連台灣百岳都還沒爬過任何一座,不過你是否曾經想過在五、六千公尺的高山上,有哪些事物是會造成致命的危險?」

 

這個問題對我這個登山菜鳥來說,本應該是一無所知,但是過去曾經主辦過幾次以激勵和變革管理為主題的講座和課程,因此和幾位國、內外的曾經攻克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高手有過合作經驗,雖然這輩子還未曾有機會能恭逢其會,但是在這些登山高手的演講和分享下,卻也彷彿身歷其境。

 

於是我取巧地引用了那些登山高手曾經分享的經驗,再用一個登山菜鳥的立場講出了我的看法:「這問題真是再簡單不過了,就算只是幾百公尺的小山,對我而言也是處處危險重重,更何況那些動輒四、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對你來說,哪些東西會造成致命的危險我不知道,但對我來說,山裡任何東西都可能對我造成致命的危險。石頭上的青苔、樹上吊下來的毛毛蟲、洗臉沖涼的山泉水或是頹圮敗壞的欄杆都可能讓我致命,更別說是山崩落石、毒蛇猛獸或是傾盆大雨了,至於幾千高尺的高山會有什麼,風啊、雪啊、太陽啊,在我看來都是危險,聽說連打個噴嚏都是危險呢」!

 

職場前輩微笑地對我說:「是啊,你說得對極了,同樣的問題多年前我也問了一位有著二十年高山嚮導經驗的雪巴人,他的回答和你的答案幾乎一模一樣。當時我還特別反問他:『像你這麼有經驗的雪巴,應該更清楚怎麼預防或應付這些變數吧?例如怎樣的季節最容易雪崩、什麼形狀的冰地最容易踏空、或是什麼顏色的雲是變天的前兆等等,你們的經驗應該更能避免這些危險吧?』」

 

那位雪巴對他說:「在山裡,你能注意到的危險都不會是危險,你注意不到的危險才是真的危險。但是相較於我們能注意到的危險,更多的危險是我們注意不到的,或者說是我們不知道要注意的,所以你問我這個問題,我只能告訴你山裡任何東西都是危險,即使是對從小就住在山裡、一輩子生活在山裡、仰賴這座山過日子的我們來說也是如此。」

 

那個雪巴人又說:「有位老喇嘛曾經這麼對他說過:『山裡的一切其實都不致命,它們本來就屬於山裡的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走了進去,它們才會變成致命,所以危險的來源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職場前輩接著說:「雖然聽起來有道理,但總不能因為這句話就從此不往山裡走,反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也能成為山的一部份,不再讓自己成為危險的來源;所以雖然經過幾十年登山的洗禮,我現在反而更像是菜鳥一樣跟著雪巴人到處去認識山裡的一切,而且每次出發彷彿都是從頭開始學起,因為每一次的陽光、積雪和風向都不一樣,儘管每年去西藏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同樣的季節,但是每次總有新的環境變數,這就像是回到當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初學者階段;這部分,我和你是差不多的程度,但至少你的心態一開始就能把自己當成菜鳥,而我卻還得經歷一些轉折才能說服自己還是菜鳥,但骨子裡卻始終不願意面對。」

 

職場前輩又說:「這也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與你們分享的地方,從前我總認為自己多少應該已經進展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學長境界了,所以覺得有點粗淺心得可以跟你們分享,不過這幾年當我發現其實自己也不過還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初學者階段時,之所以藏拙,其實是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而已。」

 

「不過這裡倒是可以跟你分享另一個層面的心得,就是雪巴人講的話,你可以把『危險』改為『機會』;換句話說,生活中你能注意到的『機會』其實往往都不是『機會』,相較於我們自以為是所看到的那些『機會』,你注意不到的或是你認為不是的『機會』偏偏它們才是真的機會。】職場前輩還是習慣性地將他出世的登山心得,連結到入世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落口令般的微言大義是這位職場前輩的風格,與他多年相交的經驗,當下很快就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我同意當一個機會同時被許多人(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發現時,這個機會就可能不再是機會了,同樣的,機會只有在大家還沒發現時,它才稱得上是機會;但是如果我不認為它是機會,那我根本就不會去留意它,就算有一天這個機會來了,我又怎麼有辦法去把握它?

 

我把這個看法回饋給這位職場前輩,他點了點頭笑著說:「是啊,你說得沒錯,這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初學者境界呀。對我們而言,機會就是機會,不是機會就不是機會,所以我們只能跟大多數人一起去分享大家都有能力發現的機會;一樣是需要百分之百的全力以赴,但是我們這個層次的人就只能和大家一起去爭搶那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果實,頂多你的實力比別人好點,再多挣個千分之幾或萬分之幾,不過頂多也就是這樣了。」

 

「如果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就能分辨什麼是大家疏忽或是與大家相左的機會,也就是那些被多數人認為不是機會的機會,這種機會沒有很多人覬覦,只有少數人看得出來,因此你便能分享到大部分的果實,不再是與別人去競爭那些毫釐之差了。」

 

那麼「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呢?職場前輩用饒具禪意的答案回應了這個問題:「依我來看,這個境界無關山水,而是在自己;當你對事情通透了,你希望什麼東西是山它就是山,你希望什麼東西是水它就是水。換句話說,是不是機會不在於外在的山水,而在你自己;只要你通透了,你可從任何事物中去創造機會,因為所謂機會的源頭是來自於你,而不在於外在的那些山水。」

 

職場前輩的分享與前面老喇嘛的微言大義正好不謀而合,雖然我不確定職場前輩是否有意呼應老喇嘛的邏輯,重要的是英雄一致地所見略同;沒錯,山裡的一切原本就都不是危險,它們只是各自待在自己原來的地方,就算是狂風暴雨還是毒蛇猛獸,如果人們不走進它們的範圍,他們又怎麼會是危險呢?生活中的一切也都不是機會,都是因為人們發現、把握住了它們,它們才變成機會的,就像是牛頓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到頭時,如果他想的只是換個位子就好,別坐在樹下就不會被砸了,那麼我們不知道還要過幾百年才會發現地心引力。

 

職場前輩的啟發,為「職場相對論」找到最佳的立足點,也讓我得以從職場上每個個人的角度去建立「職場相對論」的架構,得以發展出每個個人在職場發展的實用工具和觀念價值。

arrow
arrow

    zzzmmm的後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